東亞文化之都——從城市形象到國家形象傳播的具體實踐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講話精神,增強“四個自信”,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文化和旅游部積極推進“東亞文化之都”創建工作,把文化強國建設與新時代國家形象塑造和傳播深度結合,以“東亞文化之都”城市網絡為平臺,廣泛持續開展中日韓城市間的人文交流活動,通過“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向亞洲和全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推動中華優秀文化走出去,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國家形象,開創我國與東亞地區人文社會交流的新渠道和新格局。
“東亞文化之都”是什么
2012年在北京舉辦的第五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一致同意落實《上海行動計劃》,適時啟動“東亞文化之都”活動。為落實三國領導人會議精神,2013年在韓國舉辦的第五次中日韓文化部長會議上,首次選出中國泉州、韓國光州、日本橫濱作為2014年“東亞文化之都”,至今中日韓已經有25座東亞文化之都城市。
中國是世界文化的發祥地,也是東亞文化的發祥地和核心承載地!皷|亞文化之都”是文化和旅游部落實三國領導人會議共識的重要成果,它秉承“東亞意識,文化交融,彼此欣賞”的宗旨和“共生·創新·和諧”的理念,由中日韓聯合實施的中長期文化交流與合作項目,旨在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和傳播好中華形象,并以尊重文化多樣性為原則,通過文化、藝術、旅游及人員的相互交流,增進對彼此文化的理解和尊重,維護亞洲地區和平發展,促進亞洲命 運共同體的形成。
“東亞文化之都”是配合中央對周邊外交工作大局,立足長遠,重點打造的東亞區域文化合作品牌,是我國對外增進外交互信、政治互信、國際互信以及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國家形象和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城市網絡平臺。
“東亞文化之都”是踐行“一帶一路”倡議和構建國際國內雙循環新格局的城市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具體實踐,是落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和締造亞洲命運共同體的重大舉措。
“東亞文化之都”為了什么
對城市而言:以文化強國建設為指引,開展以“城市文化體系、城市文化保護體系、城市文化公共服務體系、城市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城市文化和旅游產業體系、城市形象國際傳播體系”等為支撐的文化強市建設,推動以文化引領城市有機更新和品牌塑造,為城市搭建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平臺和走出去的舞臺。
對國家而言:“東亞文化之都”是我國文化強國建設的支點城市,可以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助力中華文化復興!皷|亞文化之都”長效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機制,可以持續“講好中國故事,闡釋中國特色,彰顯中國精神”,以城市形象促進國家形象的傳播,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和“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國際形象。
對亞洲而言:“東亞文化之都”旨在提高東亞地區文化的包容性,擴大東亞地區的共同文化,提高“亞洲意識”,促進“文化交融”和“彼此欣賞”,推動“共同亞洲”的形成!皷|亞文化之都”也創造了與歐洲文化之都、東盟文化城市交流合作的新途徑;豐富亞洲命運共同體的內涵以及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提升亞洲地區的國際形象和國際地位具有積極的作用。
“東亞文化之都”干什么
推動亞洲世代友好與和平發展:秉承“亞洲意識、文化交融、彼此欣賞”的宗旨和“共生·創新·和諧”的理念,不斷擴大“東亞文化之都”的朋友圈,不斷增強東亞地區文化同質感、使命感、歸屬感、榮譽感和獲得感,推動亞洲地區親誠惠容、世代友好和和平發展。
推動城市更新和高質量發展:發揮“東亞文化之都”品牌力量,推動以文化為引領的城市有機更新與高質量發展,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構建先進的城市文化體系,不斷豐富市民文化生活,提高市民生活品質,推動城市文明進步和經濟繁榮,并對接和聚焦文化強國國家戰略,以文化強市為目標推動城市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不斷提升國家形象:“東亞文化之都”秉承中華文化傳統,繼承中華文化血脈和基因,代表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進行交流與合作,實現城市傳播向國家形象傳播升級,代表中國文明與世界文明進行對話與互鑒,向亞洲和全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推動中華優秀文化走出去,塑造“真實、立體、全面”和“可信、可愛、可敬”的國家形象。
“東亞文化之都”怎么干
(一)國家主導
強化體制機制建設:建立科學的評選標準、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積極推動建立“東亞文化之都”城市聯盟。統籌實施各項工作,并提供組織、資金等多重保障。
優化評審流程和推動常態化管理:不斷完善《東亞文化之都申報、認定和管理實施辦法》《東亞文化之都申報條件和驗收評分導則》等文件,優化評審流程,推動管理工作標準化、規范化和常態化。
加強基礎理論研究:成立多學科跨領域的“東亞文化之都”專家委員會,編制《東亞文化之都研究報告》《世界各國文化之都建設研究報告》《東亞文化之都城市競爭力報告》《國家形象對外傳播體系建設研究報告》,構建“東亞文化之都”建設與發展的理論體系。
出臺配套政策:實施“六個優先”政策,優先參與國家對外文化傳播品牌建設工程;優先參與國家入境旅游市場開發、海外旅游推廣重點項目;優先參與《亞洲旅游促進計劃》《亞洲文化交流行動計劃》相關項目實施;優先參與亞洲地區文化旅游年重點項目實施;優先參與與歐洲文化之都、東盟文化城市等的國際交流活動;優先參與亞洲區域國際品牌創建活動。
鞏固提升“東亞文化之都活動年”品牌:當選城市編制《國際傳播與文化交流行動計劃》,積極開展外宣品的制作和對外交流活動。以“活動年”為契機,發揮好城市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城市形象館等文化主體的中堅作用,構建城市長效對外推廣機制。
用“國家品牌”的理念推動“東亞文化之都”建設:“東亞文化之都”已成為我國最靚麗的國際文化城市品牌,當選城市應樹立國家品牌理念,以文化強國建設為導向,以文化強市建設為目標,整合全域資源,善用市場化的力量,不斷創新與豐富“東亞文化之都”品牌,推動城市建設與發展,綜合帶動城市文化產業、城市旅游與商貿、城市風貌與生活、服務國家對外戰略。
搭建“文化之都”全球城市網絡平臺:積極推動“東亞文化之都”與“歐洲文化之都”“美洲文化之都”“東盟文化城市”等的對話與交流,建立雙邊與多邊文都城市交流機制。在已有“10+3”文化城市網絡平臺的基礎上,逐步形成覆蓋全球的“文化之都”城市網絡平臺。
(二)城市實踐
“東亞文化之都”當選城市的職責與任務:
策劃并持續舉辦好“東亞文化之都”對外交往與傳播的系列文化展示與交流活動;建立與“歐洲文化之都”“美洲文化之都”“東盟文化城市”開展交流與合作的長效機制,持續擴大并提升我國國際形象。
“東亞文化之都”城市應通過科學規劃與策劃,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文物保護利用、城市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等工作,發展文化事業,壯大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擴大國際服務貿易,形成城市增長新動力。
“東亞文化之都”應通過城市文化體系建設、城市文化與旅游空間建設、城市形象塑造,充實城市文化內涵,提升城市文化品質,增強城市文化自信,推動城市有機更新和轉型升級。
(三)群眾廣泛參與
“東亞文化之都”創建范圍大,平均每年直接帶動中日韓之間數千萬人次的文化和旅游交流活動,受到國家主流媒體、網絡媒體和國際媒體的持續關注與報道,全方位立體化展示了“東亞文化之都”城市形象和國家形象!皷|亞文化之都”的市民知曉度、網絡關注度、社會知名度、社會美譽度等不斷攀升,截至2021網絡平臺相關信息達1041萬余條,成為網絡熱詞,社會影響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
“東亞文化之都”干得怎么樣
“東亞文化之都”締造了一張張國際城市新名片,開拓了一個“東亞意識,文化交融,彼此欣賞”的亞洲文明對話的新渠道,營造了一個“國之交、民相親、心相通、情相融”的人文交流新平臺,得到了中日韓領導人的肯定和贊賞,受到了三國城市的歡迎和認可,更收獲了三國廣大民眾的支持和廣泛參與。
“東亞文化之都”國際交流促進效果顯著,成為“真實、立體、全面”展示中國形象的國際平臺:《關于東北亞和平與合作的聯合宣言》強調“東亞文化之都”項目深化了三國相互了解,增強了文化情感和幸福度,已成為三國乃至亞洲面向全球的文化交流與合作的平臺。在青少年交流方面,“東亞文化之都”有眾多青少年交流項目,讓東亞的文化傳承有人和交流可持續。在旅游交流方面,以長沙為例,2019年,接待入境旅游者133萬人次,其中接待日韓游客18.187萬人次,同比增長55.5%。在國際交往方面,“東亞文化之都”通過與歐盟文化之都對話大會、東亞文化之都峰會等,對亞洲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穩定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東亞文化之都”文化和旅游產業不斷壯大,成為新時代城市增長新動力:“東亞文化之都”文化空間和旅游空間不斷擴大。據不完全統計,紹興和溫州的文化空間和旅游空間合計超過60%,且呈集聚化發展。文化和旅游配套設施與服務水平大幅提升,特別是科技化和智慧化的水平提高,防疫設施配套齊全。規模以上文化和旅游企業發達,比如,溫州713家、濟南432家等。城市文化和旅游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高,2019年,最高的敦煌達到了60%,其他城市均超過了10%。
“東亞文化之都”促進了城市文化體系建設,提升城市發展的內涵與品質:“東亞文化之都”促成一批重點城市文化和旅游項目的建設,促進城市文化空間和旅游空間的有機生長;推動了老舊文化場館的升級改造和有機更新,復興傳統文化空間;推動城市文化設施的現代化、科技化和智慧化發展;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并促進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比如,紹興2021年全市優選推進195個文化和旅游項目,總投資1593.37億元。
“東亞文化之都”推動了城市品牌化發展,塑造了一張張中華文化國際名片:“東亞文化之都”推動了城市品牌的創新與發展。也豐富了國家形象內涵,增添了我國國際交流中的中華元素和中華符號,讓我國國家形象的個性特征越來越鮮明,同時塑造了中華文化話語體系,使得我國國際交流中的國家象征越來越顯著。寧波市提出了“東亞文化之都、書香之城、音樂之城、影視之城和創意之城”一都四城品牌概念;哈爾濱則重點打造“冰雪之約、夏都之旅、音樂之城”等城市品牌形象;西安市深化“世界文化之都、世界旅游時尚之都、書香之城、音樂之城、博物館之城、會展名城、賽事名城、文創名城”兩都六城建設,打造城市文化新名片、塑造西安國際化新形象。
東亞文化之都“以文促旅”效果明顯,放大了國際交流效果:年均增長達兩位數的有:泉州從2014年起旅游總收入和游客的數量每年以16%的速度增長,到2019年,旅游總收入1313億元,旅游總人次7801萬人次;寧波旅游總人次以2016年的9368萬人次增長到2019年的14000萬人次,年均增長14.33%,旅游總收入從1446億元增長到2331億元,年均增長17.25%;西安旅游總人次從2018年的24739萬人次增長到2019年的30110人次,年均增長21.71%,旅游總收入從2018年的2555億元增長到3146億元,年均增長23.13%。
“東亞文化之都”成為疫情時期聯結三國人民的重要紐帶和橋梁:“東亞文化之都”城市在疫情中守望相助:無論是“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還是“窗外三更雨,燈前萬里心”,文化作為最柔韌最具穿透力的力量在“東亞文化之都”城市的交往中盡情展現,將三國人民緊緊連接在一起。
“東亞文化之都”未來會怎么樣
“東亞文化之都”將與國家戰略深度融合發展:促進城市更新,增強城市文化自信,成為帶動城市發展的動力源與助推器。也將會更好的推動2035文化強國目標的實現、“一帶一路”倡議和雙循環新格局的構建,更好地融入國內發展大局,并為國內工作的國際拓展和國家形象的國際化傳播提供更寬更廣的平臺,全方位服務我國第二個百年建設。
“東亞文化之都”的國家品牌效應進一步凸顯:未來除了鞏固“活動年”成果之外,將更加重視發揮“東亞文化之都”在國際傳播中的主力作用,打造融通東亞地區的新概念、新范式、新表達,形成東亞地區共同的話語方式!皷|亞文化之都”將向外交品牌、經貿品牌、旅游品牌等關聯品牌延伸,并與“歐盟文化之都”“東盟文化城市”等進行文化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同時,引導國際社會共同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新秩序,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
“東亞文化之都”成為東亞文化的重要載體:“東亞文化之都”既承載著東亞文化資源,具有東亞特色、東亞氣質和東亞精神,也是未來東亞文化生產、沉淀、傳播和發展的承載地,將成為東亞文化的“國際代言人和文化使者”,向世界傳遞東亞文化,表達東亞聲音,傳播東亞形象,并綜合帶動經濟、教育、科技、體育等各方面多元化、多渠道、全方位的合作交流格局,形成東亞文化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成為亞洲命運共同體重要推動力。
“東亞文化之都”成為最大的世界文明對話和國家形象傳播網絡平臺:“東亞文化之都”之間交流會突破屆別、突破城市、突破國家和地區,將構建統一的交流平臺與機制!皷|亞文化之都”也會進一步拓展與歐洲文化之都、東盟文化城市等城市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世界各地的“文化之都”將逐步形成一個全球性的文化城市交流網,有利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