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成 復原敦煌莫高窟唐代精華窟

緣起 

今年元旦前后,我在臺北跨年旅行。經朋友介紹有幸結識了臺灣鹿野苑藝文學會的創始人吳文成老師。原本以為會出于禮貌,大家簡單聊幾句,卻沒想到一見如故,相談甚歡。我和吳老師的話題從文化傳承、藝術鑒賞、人生哲學,到佛教文化的傳播與弘揚等等多個話題不一而足;乇本┖,我想,這些寶貴的思維碰撞,為什么不寫下來與大家一起分享呢?也許,某一個話題點,或者某一句話,再或者是吳老師本人的經歷,能給您一點點啟發。

見山是山

初次見到吳文成老師,鶴發童顏,精神矍鑠。老先生是我父輩的年紀,卻顯得非常硬朗,但又有臺灣本地人的那種斯文氣質。

吳文成老師參訪印度愛羅拉石窟

吳老師出生于1957年的宜蘭鄉村,祖籍漳州。他從小就生長在濃郁的閩南文化氛圍內,中華民族尊敬天地自然、緬懷祖先、敬老尊賢、純樸借鑒和四維八德的傳統生活習慣,貫穿了他60多年的生活之中。他經常說,中華傳統文化就是他的根,是他精神世界中最重要的依托,不管在哪里,因為這種深深的文化烙印,他很自豪自己是個生長在臺灣的中國人。 

上世紀80年代,年輕的吳成文受到其二哥的影響,有機會接觸到中國古典文化、美術及佛教文物考古等工作。中國幾千年的文化魅力深深地折服了他。自那時起,吳文成就開始系統研習中國古代文物、美術及工藝品,例如彩陶、古玉、青銅器、瓷器等等。在這么多藝術類別中,最吸引他的就是發源于印度犍陀羅地區,并逐漸傳播到中國,經歷了多個朝代吸收融合并發揚光大的古代佛教造像藝術。 

“那些佛像真的太美了,每一個時代,不同的地區,造像都帶有他們自己的風格。而且這些風格特點,都能看到前朝、所在朝代的社會文化特征,這些有鮮明特征的作品,還能影響到后世的藝術與文化。每一個佛像都是一把打開歷史時空的鑰匙,讓人真是欲罷不能!眳俏某衫蠋熣勂鸱鹣,就會情不自禁地笑容滿面,那種由心底生發出的喜悅,也深深感染了我。

印度犍陀羅佛坐像(公元2-3世紀,片巖,高75厘米)

麥積山石窟-第44號窟主佛-西魏

在研習和欣賞佛像的過程中,吳老師認為佛像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內涵、優美的藝術形式還有深奧的哲學層次,是世界公認的文化遺產。特別是佛教漢代就傳入中國,與儒家思想、中國原生的道教文化,很好地互相融合,佛教文化早就深深扎根在中國古典文化中了,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血液里都有這樣的文化基因。 

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佛教文化的深邃與博大,在吳文成看來就像是見到了一座須彌山,高大而神秘,他在青年時代就開始虔誠地探索和攀登,不是征服更像是朝圣,吸取能量,這座文化大山也成就了他后面的志業。 

隨著大陸改革開放,海峽兩岸的交流和溝通越來越順暢。吳文成經常來到大陸參觀訪問眾多的博物館、藝術館以及各大佛教石窟及寺院。在吳老師的足跡之中,有一個地方留給他最深的印象,也就是這個地方,讓他做了一件至今看來都十分不可思議的事情。這就是敦煌。

敦煌莫高窟九層樓

【見山不是山】 

“1989年,我去敦煌認識了敦煌研究院的趙聲良博士和謝成水教授。在參觀敦煌石窟的時候,看到那些不同朝代創作的佛像與壁畫,我真的非常感動。那一次敦煌之行,我的心中種下了一個夢想——我要復原(復刻)一座敦煌唐代佛窟。這個想法驅動著我,就像一個命中注定要完成的人生使命一樣,讓我的心中總是想著這件事。最后真的用了很大的意志力,克服萬難,把這件事情做成了!”

90年代,吳文成老師已經將大陸的幾大石窟一一走遍,他被形式各異、造型或精美或雄渾的佛教藝術,深深感染。尤其是敦煌莫高窟的唐代洞窟,集合了建筑、雕塑、壁畫三位一體,兼具藝術性、文化性、教育性、宗教性等特征與功能,將中國佛教文化最鼎盛的唐代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這么珍貴的文化財富,遠在臺灣是很難看到的。一般臺灣民眾想一睹敦煌壁畫及彩塑佛像的風采,那真的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如何讓敦煌文化藝術展示給臺灣的民眾,讓更多的人觀賞、學習,這真的是件很有意義且造福社會的事情。吳文成老師那個時候心無旁騖地做起了敦煌佛窟藝術的復刻工作。他與謝成水教授共同討論,大家花了很長時間、很大的精力,才完成了一座完整的敦煌唐代精華佛窟的制作。這座神奇的復制洞窟到底有什么獨到之處,讓吳文成時隔20年后依舊津津樂道、念念不忘呢?

藥師七佛經變畫(復原圖) 

敦煌唐代復原佛窟特點之一:無中生有,博采眾長 

敦煌唐代復原佛窟精華版石窟在現實中其實并不存在,而是由莫高窟多個唐代洞窟中最優秀的作品組合完成。從外觀來看是唐代典型的覆斗形洞窟形制,里面陳設的彩塑佛像和壁畫都是從不同洞窟的作品中精心摘選進來的,這個復原作品可以說將敦煌莫高窟中的唐代精品匯集在了一起。 

例如:主尊佛來自328窟,佛陀兩旁的迦葉尊者和阿難尊者、左右脅侍菩薩、天王力士是著名的45窟的造像復刻。壁畫選擇的是唐代220窟南壁的阿彌陀佛經變畫、北壁的藥師七佛經變畫、東壁的阿彌陀佛經變畫。藻井選擇的是唐代329窟飛天藻井。 

復原窟里所有的作品都是經過精心修飾復原的,吳老師和藝術家們一起查閱和研究了大量資料,將原本掉色、變黑、缺失、模糊不清的作品,一點點復原回去,呈現出了佛像和壁畫原有的古典樣貌,給觀看者最完美、最完整的視覺效果。

復原后的敦煌莫高窟唐代精華窟作品

敦煌唐代復原佛窟特點之二:匠心獨具,精彩呈現 

這件復原作品的都是藝術家們親自手繪完成,展現了非常高的技術和藝術造詣。彩塑佛像并不是真的泥塑像,而是采用了傳統的脫胎夾纻工藝做出的。這種工藝技法簡單說就是先用泥或者石膏塑一個形象,在這之上包裹住苧麻和福建特有的大漆,再把里面原有的模子取出,就呈現出一個既輕便又堅硬的殼,最后再進行彩繪完成。壁畫也不是在真的墻壁上畫的,而是用安徽特制的厚宣紙,先畫白描,然后用礦物質顏料一層一層暈染工筆重彩。這樣做出來的復原窟,有著堅固、輕盈、便與運輸、不易損壞的特點,可以比較容易地在不同地方進行展示。在展覽的時候配備現代的燈光效果,地面上鋪上蓮花磚,將壁畫和佛像按照規定的位置進行擺放。當人們來觀賞的時候,一座美輪美奐的唐代復原窟就這樣呈現出最美的樣子,也給參觀者身臨其境的感受。 

這件洞窟的復制作品,耗費了吳文成老師大量的精力、財力、物力,但是他一點兒都不后悔。當年很多人對他說:

“你不可能完成,這太難了!”

“做這個有什么用?”

“這個事又不賺錢!

 ……

吳文成還是堅持了自己的夢想,堅持了當年在敦煌莫高窟前面對自己內心的發愿。幸好,他沒有辜負命運的安排,也沒有辜負自己的信仰,讓這樣一件偉大的作品從一個想法變成了現實。 

這件作品曾在花蓮慈濟靜思堂、高雄佛光山、宜蘭傳統藝術中心、新竹永修精舍等地進行巡回展覽,獲得了不小的轟動。當時很多人看過之后都感動不已,也讓更多的普通臺灣民眾了解中華民族的偉大文明和輝煌的敦煌佛教石窟藝術,堅定了作為一個中國人的文化自信。

吳文成老師(右)與謝成水教授(左) 

布展復員后的唐代精華洞窟作品

吳老師在回顧這件復原作品的時候,感慨良多:“當時膽子真是很大,而且很執著很投入。這件事是20年前做的,要是換在現在,我很可能就做不成了。所以,有夢想是好的,有了夢想就要去努力實現,不要管多少人反對,也不要管有多少艱難險阻,做就是了,堅持了心中理念就能成!要是因為害怕、擔心、猶猶豫豫,只把夢想停留在想一想的階段,夢想真的永遠只是一個夢了! 

一座文化的山遠遠看去,很高、很遠,似乎不可逾越,但是在攀爬的過程中,這就不是山了,而是路,一條自己探索出來的道路。吳文成在文化學習與傳播實踐的過程中,用自己的信念和堅持,實現了一件不平凡的事情。你我皆凡人,但在平凡的一生中,做出一兩件可以照亮自己又能照亮別人的事情,此生無憾。

【見山還是山】 

多年來,吳文成先生都在致力于中國傳統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傳播工作。2002年8月,他從印度佛教圣地巡禮回臺灣不久,就成立了“中華鹿野苑藝文學會”的公益組織。來自文藝界、教育界和宗教界等各個領域的有識之士集合在一起,共同推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佛教藝術等方面的普及推廣工作。 

吳文成和他的中華鹿野苑成員,共同學習以儒釋道為主要內涵的中國傳統文化,通過讀書會、佛教藝術普及課程、演講、座談、國內外游學(參學)等活動,讓不少普通民眾親身感受華夏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重新學習和樹立作為一個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

吳文成老師參訪印度巴賈石窟(公元前2世紀 

吳文成一直很驕傲地說自己是吸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養分成長起來的,所以儒家的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也深植血液中。推廣傳統文化和佛教文明,僅靠一己之力是很難做的,他曾經累到疾病纏身,但每當他遇到艱難的時刻,他就將心沉淀下來,把畢生所學的一切化作一份愿力和毅力,來慢慢克服重重難關。吳老師笑著對我說:“我現在是以感恩的心,來學習并推廣傳統中華文明,回饋社會。盡人事、聽天命、沒煩惱! 

吳老師多年來的文化推廣實踐也促進了海峽兩岸的民間交流。其中有一件事不得不提,那就是2016年的河北幽居寺被盜北齊佛頭榮歸故里。這件事當時震驚海內外,并得到了政府和學術機構的大力支持,著名的宗教界高僧星云大師也為這件事親筆題字“金身合璧兩岸情,佛光普照一家親”。很少人知道這件北齊佛頭的歸還始末,其背后的重要推手正是吳文成老師。

北齊趙郡王高睿在天寶七年(公元556年)在今天河北靈壽縣幽居寺恭造了三尊大佛佛像,卻沒想到一千多年后的1996年,佛像的佛頭竟然被砍掉盜走,流失海外…… 

幾年后,吳文成偶然在海外的私人收藏家家中看到了一尊莊嚴的佛頭像,早年研習古典藝術和佛像藝術的吳老師一眼就看出這尊佛頭像不一般,而且很驚奇這么精美的佛頭,到底是從什么寺院古跡中流落到海外的呢?這個疑問在他心中打了一個結,為后面埋下伏筆。

海外私人收藏家中的佛頭像 

2014年5月上旬,吳文成參觀河北省博物館,正好看到了一尊沒有頭的佛像正在展出,而旁邊擺放了它曾經完整的舊照,當初的疑問浮出水面,吳文成瞬間了然于心。他后來經過對佛身、首圖像的嚴謹比對研究,認為這件偶然發現的佛頭有很大可能性就是幽居寺被盜的那尊佛頭。

河北省博物館展出的一尊沒有頭的佛像

北齊佛像被盜之前的舊照

吳文成老師和善心人士溝通討論后,希望能由臺灣的佛教界和大陸文物保護單位一同促成兩岸文化交流的大事,讓這尊失而復得的佛頭像榮歸故里。以此作為海峽兩岸民間佛教交流、文化推廣的契機。因此,吳老師將這件事的始末與高雄佛光山的星云大師講述后,得到了星云大師的認可和支持。一場海外流失佛頭回歸的大事,就這樣穩步開展起來。

吳文成老師(右一)將此事告知星云大師(左一),星云大師十分重視 

2014年7月31日,國家文物局組織鑒定組專家從大陸專程赴臺來對佛頭的真偽進行專家鑒定,吳老師與臺灣的學者也參與其中共同研究。經過專家門的鑒定,這件佛頭果然就是當年遺失的河北幽居寺北齊佛頭。

吳文成老師與大陸專家共同鑒定佛頭像 

2015年5月23日,在臺灣高雄佛光山,一場隆重而莊嚴的佛頭捐贈儀式吸引了海內外上萬名信眾、媒體、政府相關單位等參與;顒蝇F場,吳文成老師一直默默在幕后,見證這個佛首榮歸的歷史性盛況,內心充滿了激動與歡喜。 

2016年春,北齊佛頭終于回到了祖國故土,先是在北京的國家博物館進行特別展出后,順利回到河北省博物館,完成身首合璧,被視為國寶永久典藏。

完成金身合璧后的復原佛像 

北齊佛頭歸還故里一事,極大地促成了海峽兩岸民眾血濃于水的民族情感,對于佛教文化精神的認同感,以及對于國寶失而復得的文化自豪感,全國自上而下自發地倡導弘揚中國特色的佛教藝術文化。而臺灣星云大師在高雄建設了佛陀紀念館,也是弘揚中國佛教文化與精神。海峽兩岸同心協力完成佛首榮歸,成為了文物保護重要案例的典范。吳文成老師非常希望透過這次成功案例,能集合海內外對佛教文物關注的華人,共同成立“中華佛教文物回鄉”活動,讓更多流失在海外的中華瑰寶能夠平安回家。 

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精神在吳文成的世界里融為一體,他到處講學、傳播,還積極地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和大陸的一些博物館做志愿者,為普通觀眾講解佛像藝術。同時,他和他的中華鹿野苑也在向中小學生進行文化普及。讓寶貴的中國優美傳統文化,扎根在一個個幼小的心靈里,啟發他們繼續將文化的血脈傳承下去。

吳文成老師在復原唐代佛窟現場講解精彩壯觀的經變畫

吳文成老師登上了一座文化的山,但他發現,這不是一座山,而是一條叫做中國文化的巨大山脈,幅員遼闊,綿延不絕。人外有人,山外有山。能用平凡的一生專注于此,吳文成內心無比平靜歡喜。他愿意用余生繼續走下去,攀登更高的山,為年輕后輩鋪更寬的路。讓中國的文化精髓一代代傳下去,啟迪當下的人生,促進社會的和諧。

【尾聲】 

在與吳老師溝通交流的過程中,我也深受鼓舞。作為80后的我,也常常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需要做艱難的抉擇,踽踽獨行。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用物質和虛名捆綁自己的生活,還是聽從自己內心的呼喊,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是安安穩穩地做一份工作,還是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實現更大的價值?其實,我也經常徘徊不前,舉棋不定。很佩服吳老師能夠因為對傳統佛像藝術的感動而發愿行動,就將敦煌莫高窟唐代作品整合為一件精華版復刻作品;也很佩服吳老師幾十年來為中國文化、佛教藝術文化的傳播所做的不懈努力。 

一輩子很長,長到要遇見很多人、經歷太多的事;一輩子很短,短到沒辦法和每個人好好坐下聊一聊,實現自己心中的一兩個夢想。 

感謝吳文成老師的付出,也感謝吳老師能與我分享那么多的人生體驗和內心感悟。再一次要向那些為中國傳統文化做出貢獻和努力的人們,是你們將中華五千年文明不斷往下面延續,發揚光大。 

希望,讀過這篇文章的您,能有一點點共鳴,用我們自己的微薄之力,為社會點一盞燈,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

无码中文字幕av免费放